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贵州黔西县推进脱贫攻坚 构建“反哺式”扶贫新格局

2017年10月19日 09:18:41    中国县域经济报 记者 高云良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衬绿叶,红掌收入多。”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二组,孩子们把《咏鹅》改编成现代版本,咏唱当地回乡创业的村民祝才敏。他依靠林下养鹅,1年收入6万元,成了“鹅老板”。在当地,这样的养殖大户还有20余户,通过养殖脱贫的农户达40余户。

  黔西县是西部欠发达县的一个典型样本。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6.7%,贫困人口占10%。县委书记卢林说:“让这些贫困人口一个不落进入全面小康,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回报桑梓、不忘初心的感情所系。”2015年以来,黔西县以农村为主战场,以产业扶持为主攻方向,构建起了“反哺式”扶贫新格局,成功实现6个乡镇减贫摘帽、50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3768人。2014年到2016年间,黔西县共脱贫贫困人口14775户、64324人。

  反哺,重点是工业

  以工“哺”农,增加就业促脱贫。黔西县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的方针,坚持大力发展工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实现工农互动、协调发展,探索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新模式。

  过去说起黔西县,是“有煤,却没有煤化工”。如今,黔西县立足打造以“煤电一体化”为主体的百亿级园区,建成了黔希煤化工、天泽化工、黔西电厂二期工程等重点工业项目。黔西经济开发区成功申报为省级开发区,建成面积11.6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8家,建成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

  反哺,基础是农业

  强农“哺”农,发展生产助脱贫。黔西县走合作式、参与式、整合式的农业发展之路,借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推动农户、村级组织、合作社、企业实现抱团发展。

  资源变资产,迎来满园春。金碧镇杨家店村,是个有名的“皂角村”。村里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531户、2000余人,种了3万多株皂角,从驯化引种、育苗,到加工、销售,实现“一条龙全包”。目前,黔西县这样的合作社已有500多个,注册资金总额达6.4亿元。同时还通过发放创业补贴、进行技术培训、推广电子商务,让农民脱贫有底气、有信心、有方法。

  农民变股东,致富路更广。为拓宽致富路,金碧镇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抓支部引领,构建了村社一体组织模式。抓合股联营,整合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作为村集体和贫困户资产入股基地,每年分红1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另外按利润的2%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目前,金碧镇发展金银草种植3864亩,在红寨村发展了香葱种植1000亩,在新富村发展蜜蜂养殖200箱。

  县委副书记胡书龙说:“凡是我们政府投入支持搞基础设施建设,路也好、喷灌也好,都作为贫困户的入股,入进企业中去。今年的分红,10万元拿来分给村集体和贫困户。以后面积扩大、效益增长后,继续落实和提高分红。”

  反哺,增量是旅游

  旅游“哺”农,刺激旅游消费促增收。美丽山水、田园风光,是黔西县的优势。县长杨汉华说:“一边是美景,一边是贫困,该怎样面对这个反差?如何利用黔西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采取旅游带动就业、旅游反哺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扶贫开发?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结合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黔西县确定了大力推动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推广“产业与旅游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模式,建设了一批美丽乡村、特色风情小镇,让城市人掏出“票子”来填补农村人的“袋子”。

  如今,黔西县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打响“人文水西 魅力花都”旅游品牌,获得了“中国最佳养老养生宜居宜游名县”“中国最具特色乡村体验旅游名县”“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等称号,力争2020年达到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以上,实现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

  反哺,关键是干部

  为更好地发挥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将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紧密地联系到一起,黔西县借助党员服务云平台,搭建干群“连心桥”,运用“钉钉”应用软件,把党员扶贫干部“钉”在扶贫一线。此外,积极构建三级书记抓扶贫、行业部门帮扶责任、党员干部包保责任的制度,紧扣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关键,建立脱贫攻坚责任链。

  责任链的关键一环是第一责任人。黔西县充分发挥部门第一责任人、职能部门和行业资源的作用,对中央、省、市、县各项扶贫政策进行梳理,根据扶贫政策,分解帮扶任务,确定帮扶对象,制定帮扶方案。

  责任链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农村党建。黔西县以大党建为统领,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村两委建设、选优配强第一书记等工作。创建党员服务区、党员示范带、“4321”帮扶群组,采取1+N或N+1的形式结对帮扶,确保帮扶对象如期脱贫。

  责任链的第三个关键环节是思想教育工作。在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黔西县实施“和在毕节 和在黔西”创建工程,把和气生财、勤劳致富的正能量注入到群众思想意识中,帮助群众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反哺,抓手是政务

  2015年底以来,黔西县推行“五清单二平台一张网”改革,加快简政放权。以细化行政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重点工作落实清单、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清单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做活民生在线平台、负面曝光平台及巧用黔西政务服务网为抓手,提高政务透明度,畅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推进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建设,优化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已在政府门户网站搭建政务服务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公布行政权力清单3113项、部门责任清单3251项、重点工作清单74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清单232项,曝光负面问题4类6条15起。

  黔西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强农“哺”农、旅游“哺”农,正逐步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西部扶贫之路。2017年,黔西县计划脱贫贫困人口4.9万人,106个贫困村出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对于黔西县的扶贫之路,县委书记卢林说:“这里没有巧工,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绣花’功夫。只有真抓实干,只有俯身基层、埋头苦干,只有铁的纪律,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是我们给群众和上级交出合格答卷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