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村改革创新 > 正文

全省农村“三变”改革部分先进典型展示

2017年09月26日 08:52:09    甘肃日报2017年9月26日

    天水市多举措支撑“三变”改革纵深推进

    天水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为农村“三变”改革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截至目前,全市有113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的2491个村全面完成了权属调查,有2439个村完成审核公示、2197个村建立登记簿、2208个村完成合同签订,分别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7.9%、88.2%和88.6%。二是有序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围绕做大做强果品、蔬菜、畜牧主导产业,复制推广土地流转模式和股份合作方式,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6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11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0.1%。三是着力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上半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了532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社695家、家庭农场93家,总数分别达到4795个和595家,带动了全市68%的农户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合作经营。四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72亿元,有效破解了贫困区域发展资金不足、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五是探索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各县区引导专业合作社和农民把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文化、绿色环境和特色美食进行捆绑推广,融合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定西市巧借外力推进“资金变股金”

    定西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专项扶贫和财政补助资金量化到贫困村,由贫困村入股到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集聚使用,形成“量化到村、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和“政府+合作社+贫困村”的运作模式,推进资金变股金,村集体获取分红收益。一是产业发展资金变股金。安定区在李家堡镇黄金、鲁家沟镇三湾、内官营镇宝石、新集乡西坪、青岚山乡贾川5个贫困村,将财政投入的500万产业发展资金,采取“量化到村到户、滚动循环发展”方式,折股量化到户资金396户348.96万元、到村资金151.04万元,年分红收益分别为27.9万元、12.1万元。二是专项扶贫资金变股金。通渭县寺子乡董山村利用30万元脱贫难度最大村专项扶贫资金,规划建设占地面积4亩的养殖小区,计划出租给养殖大户集中使用,村集体每年收取一定的租费。三是财政补助资金变股金。安定区在李家堡窑坡、青岚山大坪等6个村,依托省财政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县区项目补助资金,拟安排资金520万元,采取“折股量化、固定分红”的办法,将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经营使用,每年按不低于补助资金8%的比例给村集体分红,预期年收益47.72万元。

    徽县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新模式

    在“三变”改革的实践中,徽县探索创新了“土地流转+劳务输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苗木产业+乡村旅游”“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三变+”模式。一是农民变股民,将投入到村的涉农项目资金和村集体申请到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化为村集体股金,集体投入到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有具体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按股比获得收益分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将扶贫到户资金投入效益好的合作社,确定贫困户持有的股份比例,按照保底分红+收益分红获得利益。二是资源变股权,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和村集体的闲置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租赁给企业或合作社,按照约定比例年终进行分红,增加农户和集体收入,将优势资源转变成了实际资产。水阳镇新寺村引进苗木公司对村集体机动地进行产业开发,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转土地面积43亩,每亩500元/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2.15万元的收入。三是资金变股金,让分散资金聚起来。村支部成立专业合作社,借助县上配套项目资金和村级积累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民营资本投入村级产业发展,并将政策扶持资金和村级积累资金为贫困户配股,在产业收益中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红。

    镇原县主推四种模式推进“三变”改革

    镇原县立足县情实际,把农村“三变”改革与特色产业培育、土地经营权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有机结合,主推四种模式,实现了增收致富,实现了富民兴县。

    一是“‘三变’+产业扶贫”模式。县上与中盛华美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产业扶贫协议,投放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按每户4000元的标准,扶持2500个贫困户入股该企业集约化饲养湖羊,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让贫困户分享企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环节利润,确保稳定增收。二是“‘三变’+特色农业”模式。坚持“一乡一策、一域一品”思路,选择了7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经营主体聚集的乡镇进行先行试点,逐步完善入股和分红机制,实现了企业和股民利益最大化。三是“‘三变’+乡村旅游”模式。借助“三变”改革契机,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养生农业,打造了平泉马洼村食用菌观光体验园、武沟5000亩万寿菊等一大批“农业旅游”“乡村旅游”项目,农民可将承包经营土地,个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折算入股,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经营收入分红、劳务报酬等多重收入。四是“‘三变’+景区景点”模式。着力打造“一驿一城一带”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镇原北石窟驿景区,采取“公司+农户”“互联网+”等手段,鼓励有民俗工艺、书画文化等特长的人群融入景区景点经营,集中在北石窟驿景区销售创收。同时,流转土地农户可自主承包经营景区门店,从事特色小吃、地方土特、文化产品等旅游产品销售,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甘州区柏杨树村“农民变股东”奔上小康路

    甘州区花寨乡柏杨树村属祁连山北坡沿山浅山区贫困片带,全村辖6个合作社,270户970人,耕地3400亩(其中水浇地2100亩)。由于地形落差和干旱缺水等导致产业优势不突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213人,是张掖市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自从柏杨树村与甘肃春绿农产品贸易公司合作成立了张掖市甘州区柏杨树高原夏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后,吸纳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投资860万元,建成1000亩高原夏菜种植基地一处、2万吨恒温气调库一座、8000平方米蔬菜加工区1处、4万立方米塘坝1座,销售收入达48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30人以上;同时,全村整理土地1500亩,在农户承包地亩数不变的情况下,将整理后剩余的79亩土地划分为集体所有,并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流转时间10年,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1600元,村民不仅可以享受到土地入股红利,还可以在基地务工获得收入,小农户变成了“大股东”;此外,分红的村集体资金又通过合作社入股,按照每年不低于入股额8%进行分红,确保资金安全、资金保值增值,从而实现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农民变股东”,柏杨树村的村民已然奔上了小康致富之路。

    泾川县凤凰村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新途径

    今年以来,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积极抢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机遇,把打造特色旅游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路径,累计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初步建成了七彩凤凰生态花卉园、凤凰人家暨乡土树种植物园、凤凰民俗街等八大景观工程。一个现代化休闲旅游民俗村已颇具雏形。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该村引进甘肃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主体开发、建设经营,注册成立了凤凰村旅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新途径,着力构建了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资源变股权。凤凰村集体以山、水、田、林、路等自然资源和广场、文化长廊等公共服务设施折算股金,企业每年向村集体固定分红和营利性分红;81户贫困群众则以土地、窑洞、农家乐、劳动力和专业技术等各种资源核算股金,按股份占比,享受固定无风险分红、营利性分红或一次性分红。二是资金变股金。群众以余钱或闲散资金核算股金,按股份占比,享受固定无风险分红和营利性分红,所入股的股金按银行利率,享受利息分红,已吸引了9户14名青年回乡创业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三是农民变股东。以任何资源或资金入股公司的村集体或农户均成为甘肃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股东,村集体和农户享有固定收入,实现了群众稳定增收,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较去年底同比增长40%。